2025年5月9日,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赵丽瑾教授应邀来到我校,开展了一场以“如何看待文艺生态的‘短视频化’”为主题的讲座,深入探讨了当下文艺生态与短视频融合发展的现状、影响及未来走向。本次讲座由王元忠教授主持,23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全体学生参与。

报告会上,赵丽瑾教授指出,短视频在过去十几年间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,成为人们获取信息、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,对文艺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从用户角度看,短视频不仅是消费文艺产品的主要渠道,还为大众参与文艺创作提供了平台,“人人都是艺术家”“人人都是批评家”的理念逐渐成为现实。从平台角度而言,短视频成为提升艺术作品营销效果的有力手段,同时推动了微文艺形态的发展。

赵教授进一步分析了文艺生态短视频化现象的成因。在技术层面,数字化、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短视频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。数字化使艺术作品摆脱物质媒介束缚,网络化实现广泛传播,智能化算法精准推送内容并吸引大量用户。在社会层面,深度媒介化是背后的底层逻辑。数字媒介重构社会,激发个体文艺生产力,为相对无权的个体群体赋权,降低文艺领域门槛,让草根艺术家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。同时,连接方式的变革带来社会结构的扁平化,打破传统文艺生产的精英垄断,创造了参与式审美和文化。
然而,短视频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。其复制性和重复性虽带来强大传播力,但与传统艺术理念和审美存在矛盾,可能导致艺术独创性和本真性的缺失。而且,短视频娱乐化倾向严重,容易让人在观看过程中丧失主体性,陷入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,长期沉迷还会引发空虚感。此外,短视频的媒介逻辑和市场策略与艺术本质存在裂隙,可能破坏完整的艺术体验,使艺术创作从基于现实转向对数字资源的利用。尽管存在问题,赵教授强调短视频在文艺传播方面仍具有积极意义,其强大的传播力为文艺发展带来新机遇。她呼吁大家在享受短视频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要保持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和热爱,注重提升自身审美感知能力,避免被技术完全操控。
此次报告内容丰富、案例详实,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专业学术观点,获得在场师生的高度评价。主持人王元忠教授称赞其从现实问题出发,兼具亲切感、新颖性和启发性,为师生们提供了思考短视频时代文艺发展与个人成长的新视角,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
专家简介:

赵丽瑾,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。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、副院长,博士生导师。甘肃省领军人才,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,甘肃省教学名师,获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。主要从事电影、网络文艺批评和研究,担任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、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分委会理事等。